石门坊,亦称石门房,又名石门山,位于临朐城西二十多华里,山势曲结南向,两峰对峙如门,故名。奇观天成的石门“晚照”,居临朐八大景之首,早在殷商时期,即被人们所慕仰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。殷商临朐之城为逄国,石门山为逄国辖地。逄国国君(伯爵)逄陵为朝廷忠臣,人们为追念其功德,便在风景秀丽的石门山立庙祀之。到了唐代,增建庙宇,刻佛像,已成为名胜之地,黄冠缁流,骚人墨客,云集于此,遁迹觞咏。宋、元、明时建成佛塔、神龛。清代、民国时期,续增摩崖刻石,新建文昌殿,构成了古代建筑群。石门坊位于临朐纸坊。
石门坊有八洞:龙洞、三元洞、仙人洞、悬天洞、尊天洞、串门洞、 盼僧洞。其中尤以龙洞、三元洞为最。洞势各异,惊险诱人。
石门坊群峰环翠,壁立千仞,嶙峋夔石,青者如黛,白者如垩,峭者 如削,剥者如脱。红叶黄栌遍布山岗峡谷,每值深秋,霜打红叶,泼染山红;丛栌间柏,漫红嵌黛,丹青丽雅,瑰丽如画。重阳时节,中外游客 慕名观赏石门红叶,络绎不绝。
每当深秋,漫山红叶层林尽染,翠柏点缀,山峦谷壑艳丽多姿,重阳节前后,游人络绎不绝。为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,自1991年开始,每年举办“红叶经贸联谊会”,提高了石门坊的知名度,游人量逐年增多,1997年游客达25万人次。主要游览点有红叶景观、山岳风光、洞天世界和人文景观。每到深秋,遍布山谷的黄栌脱绿换红,远看如滚滚红浪,近逼似簇簇山花。隆冬群山素裹,翠柏映雪。
石门坊因山石常年溶蚀形成许多洞穴,如悬镜洞、仙人洞、知府洞、盼僧洞、三元洞等。距今三千多年的逄公庙始建于殷商,现存的70余尊摩崖石刻佛像,多系唐天宝年间建造。逄公庙东侧,清康熙四年衣于帝题刻于陡崖石壁上的“晚照”两个大字,浑厚流畅。“照”石崖有涓涓泉水下汇为池,既另天池,池水清澈。因当时林木遮天,亭午不能现日,唯日薄西山时,一束光柱透过天然山凹,直射“晚照”,光彩顿现。另天池中,“金纸”墨迹,兼收如大红叶,倒映池中,景色别有洞天。太平崮景点中,魁星楼为主体建筑,楼呈六面,室居其中,周围转廊。正门上刻有“魁星”二字。其余四座山庙除文昌阁座西面东外,皆座北面南,门两侧均錾楹联。该造型古朴典雅,雕塑玲珑,布局自然巧妙,犹如一座大古建筑群的缩影。
该旅游区配套齐全,有供电专线,程控电话,1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一处,668平方米的宾馆一处,1650平方米仿古合院5个,可容纳200人就餐,80人住宿,综合门市部3处,流动性商业服务点多处。仲临公路与石门坊旅游专线公路相接,旅游专线公路为沥青路面,长六公里,路面宽为六米,四级标准。另有迂回道路三公里,以备高峰期车辆分流。停车场为砼地面,可容纳车500多辆。旅游最佳时间是每年的9月下旬至11月上旬。该区特产有金丝柿饼、柿子煎饼、桑皮纸等。林果以苹果、山楂、梨、柿子为主。
传说
传说,石门房是天上财禄大神储蔵珠宝的地方,为嘉奖人间善事,凡生有十个男孩,不生邪事,品行端正者,便能开放石门取宝。山下有一个叫崇财的人,自幼父母双无,家境贫苦,但他不负寒门,立志兴家立业。他早出晚归,勤劳耕耘,省吃俭用,攒钱置地。不几年,买下良田数亩。吃用宽绰,遂娶妻厉氏。夫妻勤劳耕织,家业日趋兴盛,连生九子一女,可算是人财两旺了。崇财夫妇理应恪淡节欲,力俭躬行。但他们并不满足,家业大了,生活好了。反而萌生邪念。一天厉氏对丈夫说:“光卖死力气,挣钱太费劲,咱有十个孩子,人多势大,还怕谁家?” 一天,长子玉为偷了邻居一只羊,去集市卖得钱两吊。当崇财从儿子手中接过来钱来时,喜形于色,当着十个孩子的面,连声说:“有能耐,你们也要跟着哥哥学,想办法,找钱眼。”其妻厉氏也夸奖并给了玉为十个熟鸡子。还说“孩子,吃了壮壮力,只要弄得钱来,爹妈就满意。”从此十个孩子穷尽其力,各展其力,各展其技,逾墙越舍,拦路打动,四处行盗,一时家中财物骤增。崇财夫妇满心欢喜,进一步纵子为所欲为。
一天厉氏对丈夫说:“如能开放石门房,取到金银宝贝,咱家就富贵有余了。”崇财说:“我也为此事想过,不过咱只有九个男孩子,尚欠一子,是开不开石门的。”“我把咱闺女扮作男儿,冒名顶替就行了。”“好,好,就这么办。”崇财喜形于色,十分赞成妻子的说法。于是,崇财率领“十子”每人各担两个大筐去石门遍取定。到了石门房前,崇财焚香双膝跪地,叩首祷告曰:“财禄大神,我生有十个男孩子,家教善行,品行端正,今天前来取宝,望圣神恩赐!”说罢,果然石门大开。崇财父子见满屋金银珠宝发出闪闪金光,望之馋涎欲滴。“十子”急忙担筐装得满满的。其女体弱,拿取稍慢,急得崇财头冒汗珠,说道:闺女,你快拿......,”没说完,石门就关了,贪得无厌,欺诈妄为的崇财及其九子一女被关入房内,窒息而死。这件事,惹怒了财禄大神,为防止世上贪巧诈之徒,欺天妄地,从此,石门永闭不开了。
景点
石门坊位于临朐县城西南9公里许深山入口处。看到两峰耸立,对峙如门,这就进入石门坊了。这里悬崖峭壁,迭曲峻峭,林木丛茂,怪石奇岩。至若深秋季节,更有霜染层林,红叶满山。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色,而且还有众多诱人的文化遗迹。“骈邑石门晚照残”,这是《临朐八景诗》之首句。
崇圣寺遗址
沿山径蜿蜒东行里许,山前有崇圣寺遗址。崇圣寺乃逄公之庙,商代逄伯陵曾伐杨王于此相传后人于唐代建庙。立祠建庙后,僧侣纷集,成为名胜之地。宋、元时,增修庙宇、佛塔,香火尤胜。清光绪十四年(公元1888年),石门坊重修记载:“自唐迄元,殿宇巍峨,廊舍连云,僧侣动以百计”。据石碑镌记,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均有修葺。1935年9月,兴工文昌殿,照基重建逄公庙。文昌像为石雕,匠工独具,功力深厚。日寇侵华,庙宇及逄公像俱毁。寺前后左右,原有历代石碑数十块,亦全部损坏,唯文昌像尚存残身。
明代石塔
寺下石径左侧,有两座石塔,保存完好。一建于明宣德七年(公元1432年),耸立山坡,高约8米,为志善、觉修和尚所建。一建于明天顺五年(公元1461年),立于谷底,高约7米,为佛刹第一代住持志善禅师、隐阉和尚所建。两塔已历500余年,石雕磨刻,仍显风采,堪称精工。
晚照
寺东侧陡崖石壁题“晚照”两个行书大字,气势浑厚流畅,乃清康熙四年(公元1665年)衣于帝书。光绪十二年(公元1886年),山石脱落,“晚照”崩圮。同年,衣绣桐、衣文俊重刊,字迹流畅有力。山壁之下,绿树成荫,光线幽暗,待日西斜,残阳返照,一束光柱穿过特殊的山势,透过林隙,“晚照”光彩顿现,若明镜高悬幽谷,奇特壮观,此为“骈邑石门晚照残”的佳句所由。“晚照”石崖下面,有涓涓泉水,汇于小池,池水清澈。当夕阳直射“晚照”,“金纸”墨迹,倒映池中,微风漾漪,其景特异。
历代石碑:庙前后有历代石碑10余幢,现仅存数方,亦残缺不全。最奇特的是透亮碑。该碑位于山泉西侧,碑身透亮如镜,传说观其碑能见家中景物。有一杨姓寒门弟子,从戎在外,一天游石门,立于碑前,透见其妻与邻子有不贞之行,便勃然大怒,厉声疾呼,但唯山谷应响,而其妻不闻。他朝碑拳打脚踢,妻仍我行我素。他愤怒之极,以头触碑而死。后人有题句讥之曰:“呜呼杨家子,戎马在边关。连战十几载,不能下鞫鞍;盼娘娘不到,盼妻妻不念;宁可为玉碎,不肯为瓦全;无奈碰碑死,留名讥万年。
摩崖造像
寺依山石壁,刻佛像70余尊,多系唐天宝初年(公元742-745年)造像。佛像生动传神,或跏趺而坐,或双足趺立,或骑坐麒麟,容貌各异。数处雕像边铭文可辩。为石雕艺术珍品,历经战乱,多已损坏。
北崖石龛
寺后北石壁有三石龛。左、中石龛均为大元元贞二年(公元1296年)建立。”据明末傅国所著《昌国舟余舟皇》记载,壁龛有僧骸二躯,相传为宋时人修仙成道卧化于此。骨骸保存至今未朽,寺僧因附泥其上,遂如卧佛形。清光绪《临朐县志》谓“壁龛有僧骸二躯,相传为元时人卧化于此。”民国《临朐续志》云“所谓僧骸者久已无存。”右石龛,亦称“三盘炕”,明朝嘉靖十五年(公元1536年),崇圣寺住持僧道明禅师寿堂,姓杨,与同堂禅师脱俗来石门山隐居。今三石龛犹存。
南崖洞穴
从崇圣寺折东而南,咫尺石径,步履维艰,蜿蜒盘曲,只能手脚并用爬攀而上。过“仙人桥”,便到“三元洞”——三个洞并排,故名。其中最大的一洞,直径约3米,虽系天然洞穴,犹如石工凿成的隧道。洞穴之深,至今无人测知。据县志记载:清末青州知府何永清削发隐居于此。站在三元洞口,往上看,千仞峭壁;往下看,险峻异常。“万丈危峰依碧空,丹梯历尽境无穷”可谓写照。洞中飞鸽、乌鸦成群,舞翔山涧,和鸣深谷,人们称此为“双雀迎宾”。
漫山红叶
登上石门山东顶,极目西眺,屏翠迭嶂,逶迤跌宕。据说自清嘉庆年间,石门坊始见黄栌,入民国后,黄栌逐渐成林,布满山峦。每当深秋,霜打栌叶,遍山红透。间以苍松翠柏与黄叶映衬,远远望去,如泼红嵌黛,妍丽多姿。重阳前后月余间,游人络绎不绝,争赏红叶,得以“三月十二开山祭,九月重阳看枫林”,领略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独特景观。九月九日,临朐县政府举办“红叶节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harbin@126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