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县是山东省菏泽市下辖县,古称曹州,位于山东省西南部,鲁豫两省八县交界处,南临商丘、民权,北接菏泽、定陶,东靠单县、成武,西濒东明、兰考。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,辖5个街道办事处,22乡镇,县委、县政府驻地是磐石街道办事处。
明洪武四年(公元1371年),降曹州为曹县,后复置曹州,曹县此称沿用至今。曾获得“中国芦笋之乡”、“中国泡桐加工之乡”、“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”、“中国平原绿化先进县”、中国首批规模化克隆牛实验基地等荣誉。历史上先后涌现了商朝宰相伊尹、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、汉朝农学家氾胜之等一批杰出人物。
曹县是山东省首批20个省管县之一,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;是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的桥头堡和承接带,中原经济区东部县市之一。
地理环境
位置境域
清代
曹县在曹州府东南一百里,东西距一百里,南北距九十里,东至单县界七十里,西至河南归德府考城县界三十里,南至归德府商丘县界六十里,北至定陶县界三十里,东南至归德府虞城县界七十里,西南至归德府宁陵县界六十里,东北至城武县界四十里,西北至菏泽县界五十里。
当代
曹县位于苏、鲁、豫、皖四省八县交界处,交通便利,北接牡丹区、定陶区,东邻成武县、单县,南隔黄河故道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、民权县相望,西与河南省兰考县、东明县接壤。南北最大纵距55.6公里,东西最大横距68.8公里,总面积1967平方公里,占全省面积的0.78%。县政府驻曹城街道办事处。县城距商丘市区48公里,西距民权县城50公里,北距菏泽市定陶区和牡丹区分别为26公里、50公里,东距成武县城和单县县城分别为33公里、43公里;距济南市302公里,距北京市707公里。西南距郑州国际机场190公里,2.5小时可到达;东北距济南机场280公里,3个小时可到达。
地质
曹县地质构造属中朝准地台,居其东南部。西部以聊城——兰考大断裂为界,东侧以曹县断裂为界,将县境划分为鲁西中台隆二级构造单元和成武断凹四级构造单元。复被曹县断裂、凫山断裂分割成一些局部构造,如曹县砖庙集、青堌集等凸起。
曹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以新生代的第四纪为主。主要为冲积沉积间夹湖沼相沉积,灰黄、灰至灰黑色,以粘质砂、粉细砂为主,间夹2—3层淤泥质。粉砂、粉细砂一般有1—2层,分布稳定。淤泥质一般有两层,上层分布稳定,厚度3.03—14.08米,埋深2—20.3米。厚度由西向东、自南而北逐渐变薄,顶板埋深自西而东变浅,自南而北深浅交替,总趋势向北变深。下层厚0.8—8.95米,埋深27—46米,断续分布,皆成透镜状,东西长而南北短。
地形地貌
曹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,西南部最高点海拔66.8米,东北部最低点44.8米,高差22米。黄河历次决口泛滥,对境内地貌的形成,具有决定性影响,决口时由于流向流速不断变更,形成复杂的地貌类型。境内微地貌形态主要有如下六种:砂质河槽地,占总面积的1.23%;决口扇形地,占总面积的0.36%;河滩高地,占总面积的12.79%;背河槽状洼地,占总面积12.87%;缓平坡地,占总面积的50.5%;浅平洼地,占总面积的22.25%。
气候
曹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,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,由于县境内地势平坦及县域跨距不大,气候差异较小。年平均气温为14.3℃,1月最冷,平均温度为-0.1℃,7月最热,平均温度为27.1℃。年平均日较差为10.4℃。年平均降水量为678.4毫米。降水以夏季最多,秋春季次之,冬季最少。降水年际变化大,季节性差异明显。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147.6小时,全年主导风向为南风,频率为10.3%,其次为北风,频率为8.0%;年平均风速为2.1米/秒,最大风速为14.3米/秒。曹县处在南北方气流频繁交汇区,有时因冷暖气团的激烈对流,带来剧烈的天气变化,形成暴雨、大风、冰雹、高低温、连阴雨、旱、涝等多种灾害性天气。
水文
曹县历史上属黄泛区。境内旧的大小河道十分紊乱,除白花河外,均属黄河决口形成的坡河。每遇大雨,坡水滚流,造成涝、碱、渍等多害并存。加之境内属温带季风区域,降水量年际变化大,易旱易涝,自然灾害频繁,旱、涝、沙、碱、渍危害严重。曹县开展以骨干河道治理为重点的水利建设,相继治理了东鱼河南支、引黄干线、新冲小河、黄白河等骨干河道,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同时,参与了洙赵新河、东鱼河的治理。期间,还对境内主要河道建筑物进行配套完善,新建、改建一批桥、涵、闸工程,使河道综合效益得到逐步提高。
自然资源
水资源
曹县是黄河水进入山东的第一站,黄河水通过引黄工程进入南部的太行堤水库后直接入城。全县地势西南高,东北低,海拔高度自66米降至45米,有杨河、东鱼河、东鱼河南支、定新河、曹北河、新冲小河、白花河、太行堤河、团结河、胜利河、黄白河、引黄干线、贺李河等较大河流,均为黄河和淮河水系。地下水人均占有量406立方米,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.47倍;亩均水资源总量293.3立方米,在北方属丰水地区。工业用水1.1元/m3。
植物资源
曹县农业资源丰富,曹县属黄河冲积平原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建国后累年平均气温大于0℃活动积温为5200度,日照时数2640小时,无霜期212天,降水量708毫米。曹县共有157万亩耕地,黄河故道区正处于开发阶段,待整理的土地就有30万亩。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85万亩,农田林网176万亩,农桐间作40万亩,杞条8万亩,名特优果园7万亩,林木蓄积量289万立方,林木覆盖率达到28.8%。年育苗1.5万亩,年采伐桐木4万立方,速生杨5万立方,年产杞条12万吨,年产果品1.5亿公斤。
动物资源
曹县境内动物资源有饲养、野生两大类。饲养家畜、家禽类动物主要有牛、马、驴、骡、猪、羊、兔、貂、鸡、鸭、鹅、鹌鹑等30余种。养殖鱼类有草、鲢、鲫、鲤等30余种。野生兽类有黄鼬、艾鼬、狗獾、野兔、蝙蝠、刺猬等。其中,黄鼬为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中动物,艾鼬、狗獾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动物;鸟类主要有喜鹊、麻雀、斑鸠、燕子、猫头鹰、啄木鸟、鸽子等;害虫天敌类主要有鸟类、蛇类、蛙类、瓢虫类、蜂类等。
矿产资源
曹县煤田青岗集勘查区煤炭详查面积315.78平方公里、万楼集煤田普查面积237.45平方公里、周菜园地区煤炭调查面积42.24平方公里,煤种主要为焦煤和1/3焦煤,煤层埋深约1100米以下, 煤层厚度6米—8米,预测资源储量-1500米以浅约16亿吨;庄寨地区煤田调查面积244.78平方公里;龚楼地区煤炭调查面积129.87平方公里。曹县已探明地热异常区总面积约215平方公里,预计资源量2.58×1019J。砖瓦用黏土主要分布在邵庄、郑庄、梁堤头、仵楼、青堌集等乡镇街道,为现阶段主要开采矿种。
土地资源
截至2015年,曹县土地总面积196701.97公顷,其中:耕地面积135161.79公顷;园地面积513.02公顷; 林地面积9765.56公顷;草地面积161.27公顷;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2741.28公顷;交通运输用地6935.95公顷;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9581.79公顷;其他土地1841.31公顷。
风景名胜
商开国之君汤陵
汤王陵坐落在县城南10公里的阎店楼镇土山集村西,东距菏商公路约3公里。现存封土南北长70米,东西宽50米,高1.5米。陵前现存有明、清两代的“重修汤陵碑”。史载“汤革夏命”后,在位三十年,死后葬于涂山(土山集一带)之阳。陵前有汤庙,配有东西庑、前殿和大殿,十分壮观。宋皇右四年、元延右五年、明宣德八年、成化十二年、弘治五年、嘉靖二十五年、万历九年,曾多次重修,后均毁于战火、水患之中。现代遗址尚存,不失为商汤都亳于曹县的重要依据。
鲁西南烈士陵园
鲁西南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28.4公里,韩集镇孙庄村东北200米处。该园是为纪念“九·二七”殉难烈士而建。陵园内分北、东两处墓区,共安葬烈士261人。东墓区葬有豫东纵队政委魏克仁、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周柱安、鲁西南军分区游击支队支队长王道平、曹县县长王雪静、中共齐滨县委副书记向奉之、湖西专署税务局长毛宜轩等烈士。北墓区除葬有“九·二七”死难烈士外,又陆续接纳了解放战争、抗美援朝,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253名。陵园属山东省革命纪念地重点保护单位。
红三村联防遗址
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韩集镇境内。包括刘岗、伊庄、曹楼三村,呈品字形,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,素有“小延安”之称。1977年被省命名为“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”,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王厂战斗遗址
在曹县城西南十余公里,有一高十余米的大堤,就是王厂战斗遗址。1943年9月,日伪军调集3万余人,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“秋季大扫荡”。我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、鲁西南专署专员袁复荣等首长率军分区指挥所、专署机关、民军第一团、军分区骑兵连等,撤至郑庄村中土围子,但终因众寡悬殊,朱程司令员、袁复荣专员等将士壮烈殉国。
万亩荷塘风景区
万亩荷塘风景区依托太行堤第二、三水库。库区面积5.4万亩。引黄干线横穿库区,沙性土质,适宜种植莲藕、水稻等。库区莲藕面积8500亩,盛夏时节,十里荷花香,被誉为“万亩荷塘”,是旅游开发地。万亩荷塘风景区依托现有的5.4万亩水面,1万亩荷塘,面积广大的稻田、湿地芦苇,太行大堤等,以大堤、森林、水面、湿地、芦苇、稻田、荷塘、村社农家为特色,进行水体综合景观的设计,开展赏荷、划船、钓鱼等水上休闲活动。
八里湾风景区
八里湾风景区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八里湾水库。因距老城区八里得此名。是由古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低洼潭坑,经几届政府开发建设,现已配套了水利设施,水位深浅可任意调节,水质良好、土壤肥沃。该风景区地形特殊,四面环水,以湖区和周边湿地公园为核心。
民俗风情
建筑习俗
曹县的传统民房大部分是红砖结构,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,形成地域差别。院墙、屋墙一般用砖块砌成。区内建房一般以两层小楼为基础,城镇多为楼房。脊兽又称吻兽,有龙头、鸽子、麒麟、公鸡等造型。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,是菏泽地区的一种建筑习俗。
进入80年代,民居建筑多采用石料、砖料、钢材、水泥等,传统的建筑材料为之一变。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。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。院落布局分为散居、四合院、三合院(簸箕叉)等形式。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,不设大门,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。四合院由正房(北屋、堂屋)、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。正房最高,南屋次之,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,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。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。“簸箕叉”,有正房、厢房而无南屋。
家族习俗
古代曹县,境内家族是典型的“九族”制。“九族”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“五服”,即“斩、齐、大功、小功、缌麻”,以此确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亲系统,以不出“五服”论亲族远近,“五服”之内称“本家”,然后推而及之于同宗同姓。菏泽区内有夫妇一代家庭、双亲子女两代家庭、祖孙三代家庭、四世同堂家庭、五世同堂家庭等类型。传统观念崇尚“五世其昌”、“五代同堂”、“家大业大、人多财多”,所以旧时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家庭较多。建国后,特别是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,适应男女平等、家庭成员平等的要求,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大家庭愈来愈少,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发展,双亲子女两代家庭占大部分。
家长在旧时一般是男性壮年,在大家族中,往往是长房长支的壮年男子。在旧时代的家长制家族中,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,对内维持家族秩序,对外代表家族全权处理事务,是旧制度下家庭的支柱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多,地位逐步提高,专制的家长制也渐渐被民主家政所代替。
社会风俗
曹县村落境内村落的构成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:
单一家族村落
单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户一家定居,后来发展成大家族,再分许多户,终于成为一个村落。如菏泽市的刘善人庄、张庄、大王庄、胡集、张湾;定陶的牛屯、白屯、魏湾;梁山县的乔那里、孔那里、路那里、周楼、肖楼、马叉河、李叉河;曹县的孙老家、单县的高老家、郭村等。这种村落的宗族观念极强。
亲族联合体村落
亲族联合体村落是由姻亲关系联合起来的几大家族村落,例如钱王楼、岳程庄、马王庄、赵王楼的村落。
杂姓聚居村落
杂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无亲族关系的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。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镇、要道等谋生门路较多的地方。互助邻里互助,是代代相传的惯俗。有的村庄还有“一家有丧事、全村都盖锅”的习俗。至今,婚丧事相助的风俗仍在城乡流行。修房盖屋中,包括备料当中的伐木、采石、运沙、运土、运砖瓦,开工后和泥、挑水、递料等,都是靠亲邻来做的。生产劳动中的互助,也是千百年来的协作习俗,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。
饮食习俗
曹县是典型的中原饮食文化,例如境内吃晚饭曰喝汤。对饮食的安排,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惯例。居民口味以咸、辣、香为主。大部分农民都是一日三餐,八九点钟进早餐,下午二三点吃午饭,傍晚只喝汤吃剩余食物,曰喝汤,不太注重晚饭。在单县等少数地方,在秋收以后春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,一日两餐,俗称“两顿饭”。1980年以后,渐重晚饭,但仍称喝汤。菏泽地区至今通行一日三餐,俗称“一天三顿饭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harbin@126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